下圖是一個玩偶,小紅帽大野狼與外婆共用一個布偶

芬蘭的高齡社區活動創新範例---祖母俱樂部
晚近許多國家都再摸索發展老人照顧方案因應高齡社會需要,也是社福資源有限下所必須。台灣有不少方案都是間歇性的,投入可觀經費但經常改朝換代就時有時無難收果效。還有的表面看方案不斷更新,但實際上除了年份修改以外,大部份的內容都依循舊例並無配合社會需求的突破創新。以下發跡於芬蘭的一個方案打破了這些問題而經營的很好,提供大家參考。
一、歷史背景
祖母俱樂部位在芬蘭大城Tempre,是這個城市教會組織的次組織,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到二零零五年為止,有一千名志工。而自從成立以來,因為運作成功被推廣,現在全芬蘭以經有兩百個類似的組織,甚至推廣到海外。組織成立宗旨是幫助你的鄰舍,聽到你的鄰舍有需要的呼求,盡可能伸出援手,以現有的能做的各種技能協助。這是志工性質但是也結合專業社工,特別是城市的社會福利與健康部門。祖母俱樂部以基督教服務別人的態度從事服務,但是服務不分對象的宗教背景。一九九三年,這個組織的運作模式在芬蘭國家社福與醫療發展研究中心所辦的一項名為更高品質更低支出的研發評筆中獲選優良模式。
這個組織招募志工,這並不新鮮,但是在理念上,它想到人有希望幫助別人的本性,而社會上失業的人需要維持生活的意義,組織就要整合現有資源滿足社會需求,並且在一種沒有成見的前提下彼此合作。
二、運作
(一)、組織存在的出發點:
1.節省社福經費
2.盡可能從機構式照顧轉移到非機構式照顧
3.活得久的人越來越多,總體需求更多
4.失業人需要找到生活意義,志工使他們有社會接觸機會
5.將志工視為機構照護越來越不易經營以後的一種新資源
6.強化志工與專業社工的連結將是有益的事
7.志工激發一些新的負責的生活方式
8.志工豐富人生也是預防疾病服務
(二)、志工中心的功能、資源與合作夥伴
1.功能:
組織中心等於一個神經中樞,負責招募聯繫志工,一個窗口解決所有問題。
(1)招募辦公室:永遠在找新志工,可能透過人介紹或者專業人士引薦,對做志工的人提供服務與支持
(2)神經中樞:
白天開放,隨時因應各地回報的事項。快速的接收以及評估各方傳來的需要。然後聯絡專業服務人員或是派遣志工前往。志工可能接到指令從家裡出發或從這個中心出發,擔負每日或長期的工作。
(3)志工社:
以專業社工支持志工,包括緊急需求或個人服務,輔導各志工團體、輔導現場工作(如社福健康中心、居家護理、居家服務團體)。根據志工的興趣安排到合適的機構服務。
(4)通訊辦公室:
負責各種外來訊息、國際志工聯絡以及公關。
(5)訓練中心:
結合地區學院進行志工訓練以及社會健康教育。對學生提供實務訓練,也是國家發展志工的諮詢中心。
(6)集會休息區:
為了讓志工可交流以及聚集,設有大櫥窗的咖啡屋,隨時開放。可以容納不同的活動,接待不同的客人,甚至安排一些活動,讓想要服務別人但是不便外出服務的人能夠參與服務。理念是今日的客人是明日的志工。這個集會休息區也由志工負責。
2.資源:
運用現有資源整合,一部人找人,另一部分人找空間,還有的負責運作。
(1)空間:地點盡量在市中心,使要去的人方便抵達。提供咖啡屋、客廳訓練間和辦公室以及小廚房。找人捐傢俱與設備。公共房屋通常可以靠有心的鄰居修復使用。
(2)人力資源:清潔人員、有專業素養可以支持志工的人、每日可派遣的志工、受訓學生、聯絡人員以及帶活動的人。別忘了志工多了,就是發動更大規模活動的基礎。
(3)錢:人事和辦公室支出、廣告和志工車費,其他經費來源(如賣紀念品、賓果機彩金),志工工作便宜但是並非都不花錢。
3.合作夥伴:
公共組織支援經費、民間組織支援人力。
(1) 公共組織:
行政區所屬社會與健康照顧部門和醫院提供資訊,使給不同城市之間的資訊互通與合作,及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的投入(如青年工作、文化工作、教會服事善工)。
(2) 民間組織:
組織、社團、基金會,特別是那些與失業有關的組織。
4.成功因素:
現在有不少志工活動已經成為民眾的嗜好。外來的志工模式未必適用芬蘭,所以芬蘭要看自己的情況發展適合的志工組織與運作方式。
(1)工作不能由上而下,由外而內,應由自發、由下而上。
(2)起始點是民眾的需要(而不是一些組織在背後操作需要)
(3)志工勝任且是獨立的公民(可負責的工作、可負責的人,各種被關心的事能快速得到必要的協助)
(4)教育必要,但不是給志工上社福醫療職業化的課程,人的生命經驗與常識就可以投入協助別人。幫助別人是常態,沒有人需要特別裝備一下才會像人。
(5)志工要有志工的專業態度(這要經過訓練、鼓勵志工實驗創新服務方式)
(6)志工角色相較專業工作者,是支持補強而非取代,互補。到底哪些工作適合志工?要讓工會了解志工不搶飯碗而是支持。高階層單位都要知道志工的工作,最高階支持很重要。訂定志工規則並實現之。要有活動組織以便長期轉變態度促進發展。
(7)設計網路方法,為志工安排引導者、發展自我導向志工團體、帶動與民間組織的大規模長期合作。沒有成見的與各組織、商業團體合作。寂寞,是最大的顧客。
(8)目標導向的工作最有利。新的支持者與贊助者會不斷浮現。
5.結論:
認真的看待志工組織又有效廣徵資源,可以達成短期立即與長期的服務。志工得到人生的意義,即使失業的人也可從中得到尊嚴、強化社會互動網路,專業人士得以減壓,合作的組織得到新志工,一般人從中得到可以做志工的機會,也看到一種照顧周遭人,生活得更像人的正面模式。
人人得到對未來的信心,一起去實現對未來的期待。
(三)志工中心的實際工作:
1.個人需求:
包括臨時的。如送東西、換燈泡、洗澡、休閒、送飯、喘息替代。常態的,如作朋友、祖父祖母代理、與年輕弱智者做朋友、喪禮支持、周間及晚間拜訪。
2.機構需求:
醫院(送人回家、病房服務、週末咖啡時間、放衣物到架上、戶外休閒、看花、病患朋友服務),長照中心(休閒、講話、遊戲、跳舞、嗜好活動、遠足、禱告、坐在將死的人旁邊。
3.在志工中心的人的工作:
管理看報間、圖書館、德雷莎修女業務(合作布織品以供應印度兒童醫院或其他社福需要)、帶唱歌、紀念品店、摺餐巾、裁縫活動。
(四)志工組織:
分區以及機構,成立自我導向團隊,各有接洽人,再連結志工中心人員與管理者。
(五)合作的組織:
社區健康與衛生部門、警察、警察合唱團、大眾媒體、社區文化機構、安寧之家、教會(服事善工、青年工作、資訊提供)、教學機構(醫療團隊、衛生所)、慈善團體、婦女團體、童子軍、智障之家。
(六)公共關係:
志工推廣靠媒體,露出訊息時一定有標誌,要很人性,得到報紙每日免費版面、活動預告,志工本身也是最好的宣傳者。賣出去的東西一定要有標誌。
(七)社會網路:
封閉網路(個人協助):家人、親戚、朋友、鄰居
志工網路(志工協助):組織、社會、俱樂部、社團
公共網路(專業協助):各種公共服務、商業服務
三種網路的交互互動形成社會網路。
(八)祖母俱樂部的活動:
每月展覽、點心時間、圖書館、唱歌社團、幼兒空間、家庭禮拜、電腦教學、停更年期婦女之夜、失婚婦女支持團體、德雷莎修女是工、記憶訓練、讀報討論時間、做手工藝品、志工經驗分享。志工活動空間是一位外來者找尋自己新位置的最好場所與機會。
三、討論
祖母俱樂部由名字顧名思義,可能以為是老人專屬機構,事實上並非如此。不過,實際上因為年輕人忙碌,這裡真正常態在參與志工活動的確實多數為老人。由這個組織的運作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一)延續經驗再思:老人學習最好能延續老人過去的經驗,在祖母俱樂部許多女性可以繼續以打毛衣織布等芬蘭國民從幼年就熟悉的技術,繼續服務別人。同樣的工作,老人還可以做,但是服務的對象是別人造成價值。很多生活手工 是芬蘭人的共同記憶,那麼台灣人年輕時做過而老年可以繼續做,但是轉而成為服務他人的又是什麼?
(二)高齡創新促進:祖母俱樂部是一個支持學習者創造力發揮的組織結構,也提供成就感,提昇學習自我效能。這裡提供團體活動,透過對話產生創意交互激盪,又有實作練習。同時,這裡的制度在一定的工作型態中鼓勵創意,例如手工,另外,也在志工可服務的項目中,根據需求而發展更有效益的模式。
(三)失業民眾關懷:這個組織很明確的指出失業者與生活意義之間的矛盾,並且提供改善這種無價值感的管道,而且是很有尊嚴的方式,以服務他人肯定自己。其實活著有價值是帶動一切後續生涯的基礎,志工工作維繫了這個價值,也減少了社會成本。
(四)多元自我實現:這個組織提供的服務項目、場所能夠讓新進者有很自然的接近方式、很充分的選擇自由,以專業的態度、一般人的基本職能,就可以參與付出。讓想到透過付出達到肯定自我、實現自我的人幾乎一定有機會完成目的。
(五)支持系統完備:如果付出也是一種學習,隨著社會的改變,付出行動要面對新的對象、新的方式,其中難免有挫折或者在追求更好的服務的過程,需要新的知識與心理支持,這個組織有專業社工以及專業組織雙重後援,使付出、服務也能成為有學習資源後援的一種生活方式,發揮以往經驗,但不停予以往經驗。
(六)撤退活動再思:撤退理論指出人退休解除重擔。雖然短期來看,人們可以不必負擔責任,但是隨著居住與產業、就業結構的改變,越來越多老人獨居或形同獨居,撤退與否可能也看個人人格特質,但不代表人適合孤獨。當過去能夠不孤獨的條件逐漸消失,如同祖母俱樂部這樣的社團使人有機會繼續屬於某個團體,在心理與價值上取得支持。至於與撤退理論相對的活動理論,在這個組織中看到提供社會參與的機會,而且多樣化,盡量做到各種不同背景與不同專長不同生活興趣的人都能在志工參與中各得其所。
祖母俱樂部並不只有女性參與,只是尊重女性以及女性餘命較長的社會背景下的定名。根據芬蘭社會福利與健康部的資料,只有十分之一老人無聊,這個祖母俱樂部或許可以看到一部分的原因。
一、歷史背景
祖母俱樂部位在芬蘭大城Tempre,是這個城市教會組織的次組織,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到二零零五年為止,有一千名志工。而自從成立以來,因為運作成功被推廣,現在全芬蘭以經有兩百個類似的組織,甚至推廣到海外。組織成立宗旨是幫助你的鄰舍,聽到你的鄰舍有需要的呼求,盡可能伸出援手,以現有的能做的各種技能協助。這是志工性質但是也結合專業社工,特別是城市的社會福利與健康部門。祖母俱樂部以基督教服務別人的態度從事服務,但是服務不分對象的宗教背景。一九九三年,這個組織的運作模式在芬蘭國家社福與醫療發展研究中心所辦的一項名為更高品質更低支出的研發評筆中獲選優良模式。
這個組織招募志工,這並不新鮮,但是在理念上,它想到人有希望幫助別人的本性,而社會上失業的人需要維持生活的意義,組織就要整合現有資源滿足社會需求,並且在一種沒有成見的前提下彼此合作。
二、運作
(一)、組織存在的出發點:
1.節省社福經費
2.盡可能從機構式照顧轉移到非機構式照顧
3.活得久的人越來越多,總體需求更多
4.失業人需要找到生活意義,志工使他們有社會接觸機會
5.將志工視為機構照護越來越不易經營以後的一種新資源
6.強化志工與專業社工的連結將是有益的事
7.志工激發一些新的負責的生活方式
8.志工豐富人生也是預防疾病服務
(二)、志工中心的功能、資源與合作夥伴
1.功能:
組織中心等於一個神經中樞,負責招募聯繫志工,一個窗口解決所有問題。
(1)招募辦公室:永遠在找新志工,可能透過人介紹或者專業人士引薦,對做志工的人提供服務與支持
(2)神經中樞:
白天開放,隨時因應各地回報的事項。快速的接收以及評估各方傳來的需要。然後聯絡專業服務人員或是派遣志工前往。志工可能接到指令從家裡出發或從這個中心出發,擔負每日或長期的工作。
(3)志工社:
以專業社工支持志工,包括緊急需求或個人服務,輔導各志工團體、輔導現場工作(如社福健康中心、居家護理、居家服務團體)。根據志工的興趣安排到合適的機構服務。
(4)通訊辦公室:
負責各種外來訊息、國際志工聯絡以及公關。
(5)訓練中心:
結合地區學院進行志工訓練以及社會健康教育。對學生提供實務訓練,也是國家發展志工的諮詢中心。
(6)集會休息區:
為了讓志工可交流以及聚集,設有大櫥窗的咖啡屋,隨時開放。可以容納不同的活動,接待不同的客人,甚至安排一些活動,讓想要服務別人但是不便外出服務的人能夠參與服務。理念是今日的客人是明日的志工。這個集會休息區也由志工負責。
2.資源:
運用現有資源整合,一部人找人,另一部分人找空間,還有的負責運作。
(1)空間:地點盡量在市中心,使要去的人方便抵達。提供咖啡屋、客廳訓練間和辦公室以及小廚房。找人捐傢俱與設備。公共房屋通常可以靠有心的鄰居修復使用。
(2)人力資源:清潔人員、有專業素養可以支持志工的人、每日可派遣的志工、受訓學生、聯絡人員以及帶活動的人。別忘了志工多了,就是發動更大規模活動的基礎。
(3)錢:人事和辦公室支出、廣告和志工車費,其他經費來源(如賣紀念品、賓果機彩金),志工工作便宜但是並非都不花錢。
3.合作夥伴:
公共組織支援經費、民間組織支援人力。
(1) 公共組織:
行政區所屬社會與健康照顧部門和醫院提供資訊,使給不同城市之間的資訊互通與合作,及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的投入(如青年工作、文化工作、教會服事善工)。
(2) 民間組織:
組織、社團、基金會,特別是那些與失業有關的組織。
4.成功因素:
現在有不少志工活動已經成為民眾的嗜好。外來的志工模式未必適用芬蘭,所以芬蘭要看自己的情況發展適合的志工組織與運作方式。
(1)工作不能由上而下,由外而內,應由自發、由下而上。
(2)起始點是民眾的需要(而不是一些組織在背後操作需要)
(3)志工勝任且是獨立的公民(可負責的工作、可負責的人,各種被關心的事能快速得到必要的協助)
(4)教育必要,但不是給志工上社福醫療職業化的課程,人的生命經驗與常識就可以投入協助別人。幫助別人是常態,沒有人需要特別裝備一下才會像人。
(5)志工要有志工的專業態度(這要經過訓練、鼓勵志工實驗創新服務方式)
(6)志工角色相較專業工作者,是支持補強而非取代,互補。到底哪些工作適合志工?要讓工會了解志工不搶飯碗而是支持。高階層單位都要知道志工的工作,最高階支持很重要。訂定志工規則並實現之。要有活動組織以便長期轉變態度促進發展。
(7)設計網路方法,為志工安排引導者、發展自我導向志工團體、帶動與民間組織的大規模長期合作。沒有成見的與各組織、商業團體合作。寂寞,是最大的顧客。
(8)目標導向的工作最有利。新的支持者與贊助者會不斷浮現。
5.結論:
認真的看待志工組織又有效廣徵資源,可以達成短期立即與長期的服務。志工得到人生的意義,即使失業的人也可從中得到尊嚴、強化社會互動網路,專業人士得以減壓,合作的組織得到新志工,一般人從中得到可以做志工的機會,也看到一種照顧周遭人,生活得更像人的正面模式。
人人得到對未來的信心,一起去實現對未來的期待。
(三)志工中心的實際工作:
1.個人需求:
包括臨時的。如送東西、換燈泡、洗澡、休閒、送飯、喘息替代。常態的,如作朋友、祖父祖母代理、與年輕弱智者做朋友、喪禮支持、周間及晚間拜訪。
2.機構需求:
醫院(送人回家、病房服務、週末咖啡時間、放衣物到架上、戶外休閒、看花、病患朋友服務),長照中心(休閒、講話、遊戲、跳舞、嗜好活動、遠足、禱告、坐在將死的人旁邊。
3.在志工中心的人的工作:
管理看報間、圖書館、德雷莎修女業務(合作布織品以供應印度兒童醫院或其他社福需要)、帶唱歌、紀念品店、摺餐巾、裁縫活動。
(四)志工組織:
分區以及機構,成立自我導向團隊,各有接洽人,再連結志工中心人員與管理者。
(五)合作的組織:
社區健康與衛生部門、警察、警察合唱團、大眾媒體、社區文化機構、安寧之家、教會(服事善工、青年工作、資訊提供)、教學機構(醫療團隊、衛生所)、慈善團體、婦女團體、童子軍、智障之家。
(六)公共關係:
志工推廣靠媒體,露出訊息時一定有標誌,要很人性,得到報紙每日免費版面、活動預告,志工本身也是最好的宣傳者。賣出去的東西一定要有標誌。
(七)社會網路:
封閉網路(個人協助):家人、親戚、朋友、鄰居
志工網路(志工協助):組織、社會、俱樂部、社團
公共網路(專業協助):各種公共服務、商業服務
三種網路的交互互動形成社會網路。
(八)祖母俱樂部的活動:
每月展覽、點心時間、圖書館、唱歌社團、幼兒空間、家庭禮拜、電腦教學、停更年期婦女之夜、失婚婦女支持團體、德雷莎修女是工、記憶訓練、讀報討論時間、做手工藝品、志工經驗分享。志工活動空間是一位外來者找尋自己新位置的最好場所與機會。
三、討論
祖母俱樂部由名字顧名思義,可能以為是老人專屬機構,事實上並非如此。不過,實際上因為年輕人忙碌,這裡真正常態在參與志工活動的確實多數為老人。由這個組織的運作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一)延續經驗再思:老人學習最好能延續老人過去的經驗,在祖母俱樂部許多女性可以繼續以打毛衣織布等芬蘭國民從幼年就熟悉的技術,繼續服務別人。同樣的工作,老人還可以做,但是服務的對象是別人造成價值。很多生活手工 是芬蘭人的共同記憶,那麼台灣人年輕時做過而老年可以繼續做,但是轉而成為服務他人的又是什麼?
(二)高齡創新促進:祖母俱樂部是一個支持學習者創造力發揮的組織結構,也提供成就感,提昇學習自我效能。這裡提供團體活動,透過對話產生創意交互激盪,又有實作練習。同時,這裡的制度在一定的工作型態中鼓勵創意,例如手工,另外,也在志工可服務的項目中,根據需求而發展更有效益的模式。
(三)失業民眾關懷:這個組織很明確的指出失業者與生活意義之間的矛盾,並且提供改善這種無價值感的管道,而且是很有尊嚴的方式,以服務他人肯定自己。其實活著有價值是帶動一切後續生涯的基礎,志工工作維繫了這個價值,也減少了社會成本。
(四)多元自我實現:這個組織提供的服務項目、場所能夠讓新進者有很自然的接近方式、很充分的選擇自由,以專業的態度、一般人的基本職能,就可以參與付出。讓想到透過付出達到肯定自我、實現自我的人幾乎一定有機會完成目的。
(五)支持系統完備:如果付出也是一種學習,隨著社會的改變,付出行動要面對新的對象、新的方式,其中難免有挫折或者在追求更好的服務的過程,需要新的知識與心理支持,這個組織有專業社工以及專業組織雙重後援,使付出、服務也能成為有學習資源後援的一種生活方式,發揮以往經驗,但不停予以往經驗。
(六)撤退活動再思:撤退理論指出人退休解除重擔。雖然短期來看,人們可以不必負擔責任,但是隨著居住與產業、就業結構的改變,越來越多老人獨居或形同獨居,撤退與否可能也看個人人格特質,但不代表人適合孤獨。當過去能夠不孤獨的條件逐漸消失,如同祖母俱樂部這樣的社團使人有機會繼續屬於某個團體,在心理與價值上取得支持。至於與撤退理論相對的活動理論,在這個組織中看到提供社會參與的機會,而且多樣化,盡量做到各種不同背景與不同專長不同生活興趣的人都能在志工參與中各得其所。
祖母俱樂部並不只有女性參與,只是尊重女性以及女性餘命較長的社會背景下的定名。根據芬蘭社會福利與健康部的資料,只有十分之一老人無聊,這個祖母俱樂部或許可以看到一部分的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